在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领域屡开先河
北京团组织:让未成年人成长路上每天都有光

2997次

  今年全国两会,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话题备受代表委员关注。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建议、提案,要求完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相关法律、有性侵记录者不得从事未成年人工作、增加被性侵儿童精神损害的赔偿等。

  近年来,团北京市委把未成年权益保护作为工作重点,从法律支持、心理援助、经济帮扶等方面,不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尤其加强对困境未成年人的关爱与帮助。

  帮助受害未成年人及其家庭重拾生活信心

  团北京市委注意到,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发生后,虽然司法机关可提供法律救济,但如何帮孩子弥合心灵创伤是盲区。

  2018年,团北京市委接到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转介的紧急个案。检察机关在办理一起盗窃案时,涉案的单亲妈妈哭诉说,自己14岁的女儿小芳(化名)正独自一人居住,此前遭受过自己男友的性侵。当晚,办案机关就解救了小芳,可怎么安置和监护这名少女却成了难题,只好向团组织寻求帮助。

  团北京市委启动紧急救助机制,成立了由当地团组织、检察院未检部门及相关法律、社会工作专家组成的帮扶工作小组,委派专业司法社工承担小芳的临时监护工作,并送去救济款,解决了小芳的临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帮扶小组还联系了小芳在河北廊坊的姥姥接受监护委托,并与团河北省委联合开展帮扶,为小芳协调好学校,使她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基本保障。团北京市委相关负责人说,此次个案是京冀两地共青团首次联合开展困境青少年帮扶工作,也是对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京津冀一体化机制的重要探索。

  受到性侵时,小阳(化名)只有8岁。这个不幸的女孩原本就患有心脏病、巨结肠等多种先天性疾病,那次不幸的遭遇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接到检察机关通报后,团北京市委成立帮扶工作小组,一方面协调北京儿童医院为小阳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另一方面依托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小组为小阳每周进行一次心理治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小阳的身体已得到有效治疗,心理状况也明显好转,相关帮扶救助工作在诉讼结束后仍在持续进行。

  团北京市委相关负责人说,团市委针对涉诉未成年人及家属、受害未成年人、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委托专业社会组织采取测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心理特征等方法进行心理援助,相关档案资料供司法机关工作参考,既为司法工作引入专业社会辅助力量,也为身心受到打击的少年儿童修复创伤。

  2019年,团北京市委共为涉诉未成年人及家属提供100人次心理援助,形成50份心理评估报告。

  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照进一束温暖阳光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当未成年人的权益因“家事”受到侵害后,团北京市委也会果断出手。

  团北京市委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共同开展涉未民事案件社会观护服务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启了在涉未民事案件中全面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先例。

  团北京市委聚焦抚养、探望、监护权等涉未成年人家事案件,委托观护员对涉诉未成年人背景进行调查,对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情况及时干预,参与案件调解,回访考察生效裁判文书执行情况,以协助法院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家事审判在修复家庭关系、治愈情感、为未成年人提供监护方面的职能作用。

  小迪(化名)出生后一直由祖父母照顾,2016年,其父母李某、张某离异时约定由母亲张某抚养。

  张某抚养小迪一个月后,就以生活困难为由将小迪送回祖父母身边,并多次提起变更抚养关系诉讼,后均因李某不同意而撤回起诉。

  父亲李某很少过问小迪的学习生活,还因小迪学籍问题与父母和张某发生激烈冲突,小迪受到惊吓。为此,法院出具了人身安全保护令。

  小迪的父母二人还相互推诿,均不配合办理小迪入学手续,小迪因适龄时未能办理入学登记被列为困境儿童。小迪的祖父母遂提起撤销监护人资格诉讼,要求撤销其父母的监护人资格。

  小迪的状况引起司法机关的关注。观护员对小迪家庭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并对相关风险等级进行评估,为司法机关依法撤销小迪父母监护人资格、指定祖父母为监护人提供了有力支撑。最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小迪顺利办理入学登记,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

  现在该项工作已进入第二轮试点工作,2020年将继续为30名涉未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观护调查,对12例涉未民事案件展开延伸观护工作。

  做未成年人成长蜕变路上的守护者

  做好困境青少年精准帮扶,是团北京市委开展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破茧而出,蜕变成蝶”,这是小雨(化名)的家人和朋友对她的共同印象。

  小雨今年16岁,从小父母离异,身患残疾的父亲独自带着这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且自卑的女孩生活。

  3年前,团北京市委在自闭症儿童精准帮扶项目中第一次接触到小雨,整场手工活动中,小雨一直拉着父亲坐在角落。

  孤独的小雨引起了现场工作人员的注意,团北京市委自闭症儿童精准帮扶项目对这名沉默的天使开启了历时3年的帮扶。社会工作者每天都与小雨保持联系,鼓励她要积极地面对一切困难和磨砺,并不断给她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与舞台。

  如今的小雨已经可以独立主持一场活动,可以站在讲台上流利地发言,尤其是她写的毛笔字,更是隽秀洒脱。化茧成蝶的蜕变使小雨告别了怯懦,她现在正在备战中考。

  农村留守儿童是团北京市委重点帮扶的另一类青少年群体。珍珠泉中心小学位于北京延庆东部山区,是一所拥有6个年级45名学生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多为山区里的留守儿童。

  自2018年以来,团北京市委委托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开展“暖阳行动”帮扶项目,多次深入该校开展调研工作,与学校签署精准帮扶协议,根据学校情况及学生需求,先后引入多类别社会资源,为学生开展爱心捐赠、助学圆梦等帮扶活动,为孩子们设计了水长城心理拓展、激情冰雪・相约冬奥冰球体验、拍摄快闪短片《我和我的祖国》、征集冬奥短文《我的冬奥我的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他们构筑梦想、建立自信、提升社会适应力。

  与此同时,团北京市委还委托专业社工机构制订北京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手册,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会同公安机关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做好法治宣传和安全教育,帮助儿童增强防范不法侵害的意识,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安全常识。

  多年来,团北京市委针对不同类型的困境青少年设计残疾青少年社会融合、来京务工青年城市融入、留守儿童服务等精准帮扶项目,联合群体分布集中或需求突出区域的团组织以及优秀社会组织共同开展与你“童”行、梦想行动家、暖阳行动等帮扶项目,平均每年开展市级示范帮扶项目8个,带动区级帮扶项目900余个,覆盖人数超过1.2万人。

  打造属于青少年的基层维权阵地

  团北京市委通过打造16个青少年身边的“阳光地带”,形成以“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为目标的青少年权益工作综合服务阵地。

  15岁的小佳(化名)已经休学在家一年,她患有重度抑郁症,有过自伤行为及自杀倾向,存在一定程度的进食障碍,无法正常生活。

  看着小佳长期将自己封闭在屋里,沉迷网络,不与外界交流,小佳的母亲心急如焚。

  “阳光地带”的社工接手了这个案例。在调查小佳的社会背景和家庭关系后,社工发现孩子的奶奶和父亲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父亲长期酗酒,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而母亲因为护女心切,反而管教过于严格,甚至有时对小佳暴力相向。

  社工及时运用危机介入模式,保障小佳不再进一步自伤自残,并利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佳发现并建立合理、安全的情绪宣泄渠道,通过家庭会谈及必要的家庭治疗改善家庭氛围,让小佳重新感受到家庭温暖。

  经过22次直接服务和8个月的耐心陪伴,小佳最终重树生活信心。

  “阳光地带”的帮扶效果显著。2019年,北京市16家“阳光地带”的40余名专职权益社工共开展个案帮扶657例,累计帮扶次数3384次,开展小组活动68组共计431节,开展普法活动314场,服务满意度达100%。

  “阳光地带”已经成为北京青少年身边想得到、找得着、用得上、信得过的维权阵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