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倾听青年声音 确保“青年之声”有回复

2997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国际学生需要一个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小区非机动车充电问题除了管理还要解决问题,来沪青年需要一个更便捷获取公共服务信息的渠道,社区活动用房是否可以改造为儿童友好空间……上海这座城市,正在认真倾听来自青年的声音。

图为小学生丁梓轩在邮筒前查看使用方法 团市委供图

  1月18日,上海市信访办联合团上海市委一起把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重点瞄准到了青年群体身上。一个颇具青春气息的人民建议征集邮筒出现在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里,今后,但凡来这里“打卡”的年轻人,都可以往邮筒里寄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建议,让自己的“金点子”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金果子”。这样的邮筒,未来还会出现在上海各类青年中心里,专门收集青年“金点子”。

  “2020年底,团市委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站设立以来,青春上海微信公众号收集了250条人民建议,其中140条为有效建议。”团上海市委副书记邬斌介绍,团市委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站是上海全市6个市级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联系点之一,主要负责收集青年建议。

  而这些青年建议的一大特点就是质量高。2021年收到的青年建议亮点纷呈,一批有见地、有温度、有新意的青年建议,嵌入社会治理后,变成了上海的亮点举措。

  比如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00后学生韩路及3位同学,走访调研了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区“建筑可阅读”的情况,提出了关于老建筑二维码进一步加强信息更新升级的建议。经团徐汇区委的推荐,这条建议被徐汇区政府采纳,二维码更新工作正在进行中。

图为同济大学留学生罗克和中国学生陈思瑶一起上台分享自己的人民建议 团市委供图

  同济大学国际学生罗克,来自西非中南部国家贝宁共和国。在华留学期间,他发现“上海实在太棒了”,“随时随地可以叫外卖、到哪里都有咖啡喝、晚上不论几点都可以出门”。但这些“幸福生活的样子”,在他来到中国之前,一概不知。“原来我只知道中国有大熊猫。”罗克说。

  为此,同济大学学生陈司瑶建议,以在华留学生为“圆心”,构建一个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示范平台。同济大学2021年迎来了1100余名来自11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新生,这些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合力打造了“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累计拍摄了200多条短视频,通过脸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推广。海外粉丝遍布五大洲,分布在185个国家,截至目前点击量已超过1.7亿次。

  而来自嘉定区古猗小学的学生丁梓轩则通过提出“人民建议”,成了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的座上宾。她以自己小区里的一处四层塔楼为例,提出了社区活动用房改造为少年儿童友好空间的建议,并得到了李强的当面回复。

  就像上海每一个青年中心都有全市统一的LOGO、标识、文创露出一样,人民建议征集邮筒也有自己统一的视觉标识、布点物料。每一个邮筒的背后都有一套规范化的管理流程――什么时间开箱验信,各级团组织如何向上报送青年建议,收到青年建议后如何处置,全套流程确保“青年之声”有回复。

  “一条好的青年建议,可以完善一项政策,改善部分民生。”邬斌说,当今青年只有知识不行、光有能力不够,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每一个青年人身上的“责任”,“衷心希望广大青少年当好主人翁,践行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为美丽上海美好生活都能够献计出力”。

  据悉,“青春上海”微信公众号将成为未来团市委人民建议的线上窗口,上海市学联将增设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委员会,将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与团代表联络站建设相结合,构建集收集梳理、办理反馈和宣传引导于一体的闭环工作机制。

  团市委人民建议征集将进行“1+3+16+X”实体建设布点格局。其中,“1”为1个中心,即团市委人民建议征集中心;“3”为青联、学联、少先队建议征集中心,分别设在市青联、市学联和市少工委;“16”为16个团区委人民建议征集站;“X”为若干个点位,主要是全市地区、青工、高校各级团组织有关点位,特别是结合各区青年中心建设,以及社区青年议事会、红领巾议事会设置覆盖。

  上海市信访办副主任张俐蓉说,信访办也想通过团市委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站来找到一条与青年沟通的全新渠道,“我们政府部门办事,不能自弹自唱、自拉自说,我们要给年轻人一个与政府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与年轻人之间,不是我和你的关系,而是我们的关系。青年之声理应被有关部门听到”。

  本报上海1月18日电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