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展高校国防教育 夯实全民国防教育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提出并大力推进强军梦。强国必先强军,强军方能强国。国家于2014年修订了《全民国防教育大纲》,2016年启动国防教育法修订工作,2022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旨在推动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工作。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新时代高校的国防教育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学生爱国爱军情怀、增强学生的综合国防素养,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
高校创新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重大
高校国防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国防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的育人功能,与思政教育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人才。国防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全过程,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基础。高校国防教育是强化国防建设,是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磨炼坚强意志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高校国防教育是增强学生的综合国防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严格落实2019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通过学习国防概述、国家安全知识和军事思想等军事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忧患意识和国防安全意识;通过学习现代战争和信息化装备等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拓展他们的视野,积极投身到国防建设中;通过军事技能训练,锻炼学生的体质意志,帮助学生体验军营生活,激发其报国之志;同时,结合学生特点探索军事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国防教育定位不准。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未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高校对于军事课教学的方式,通常采取新生入学后阶段性、常识性和见习性的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形式,未能从学校层面统筹设计和系统规划国防教育工作。从组织的定位和安排,导致国防教育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国防教育资源不足。国防教育课程除了教材固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军事技能训练内容以外,高校基本未融入地方红色资源和革命历史开展教学。国防教育的师资配置不足,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国防教育平台不足,主要表现是校内和校外的教学资源不足,大学生国防教育课外活动较少、学生社会实践实训基地条件未形成, 难以支撑国防教育的持续发展。
国防教育内容单薄、形式单一问题。高校对学生的国防教育形式通常是新生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讲座,形式内容单一,普遍教学效果不佳。军事理论课多以200-300人的大班制理论讲授,甚至是以大型报告讲座形式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多以常规的队列训练为主,年复一年单向灌输且形式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参与有限,学习效果不佳,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爱国爱军情怀,也就难以转为参军报国行动。
创新构建高校国防教育体系
明确国防教育定位,系统设计教育内容。一是从学校顶层设计上明确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在人才培育目标、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等育人关键环节,都有效融入国防教育内容;二是学校要开足开齐军事理论课,结合地方红色革命文化,系统设计学生在校期间各阶段国防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将国防教育因时而异融入课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国防综合素养的重要地位;三是结合时事、重大庆祝活动等重要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宣传,营造良好的国防教育氛围。
实施军地校协同、共建共享国防资源。军地校三方在推动全民国防教育过程中有着各自重要的育人责任,推动三方的科研、人力、政策、资金等资源流通和有效利用,充分激发学校、军队和政府的能力,推动各方联合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育师资,解决国防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了1+1+1>3的协同目标。主要表现是:一是军队参与高校的军事技能训练教学任务和教学改革活动,高校为军队输送优质兵员支持国防建设。高校及时转化成果为地方的全面国防教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社会服务。二是军地校联合开发地方国防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结合地方红色历史和革命文化,深挖红色革命资源,开发系列教学视频、教学微课等,不断丰富国防教育优质特色资源,讲好红色革命故事。三是军地校共建多样化专兼结合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采取“校内教师+校外特聘军事课专家”“退役军人+现役军人”“国防教育讲师团+大学生教官队”等方式,组建多元化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发挥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合力。四是军地校共建国防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军事技能训练、组织国防实践教育活动和推进军民融合提供平台。
遵照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创新国防教育模式。根据个体“知情意行”逐步上升和整合的特点,按照孕育(了解国防知识)-培养(培育爱国爱军情怀)-形成(形成爱国爱军价值观)-行动(转化报国参军行为)的发展过程,系统设计各阶段国防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载体,创新“四阶递进”式国防教育体系。价值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知、情、意、行的统一。 高校要引导学生明晰“什么是国防”“为什么要国防”“怎样爱国”和“如何报国”。“孕育”阶段是国防意识的萌芽阶段,主要是建构学生国防知识的认知。“培养”阶段,通过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热点时间开展教育活动等,培育学生的爱国拥军情怀。“形成”阶段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磨炼体质意志,形成国防教育意识和爱国主义价值观念。“行动”阶段是国防意识生根发芽、转化为具体行动的阶段,学生通过参军入伍,征兵宣传、服务地方全民国防教育和爱国拥军等活动践行报国之行的阶段。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更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强军思想,把准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推动教学改革,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方法,搭建平台,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储备优秀人才。
(作者系共青团海南省委副书记)
许昌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