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实施“希望工程・陪伴行动”――
让搬迁儿童不再孤单

2997次

  在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天菇社区天菇小学,有一支少年武术队,近100名“小小新市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武术,强身健体、增强自信心,一张张笑脸在校园绽放。

  2019年,贵州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其中,3到18岁的青少年有近40万。为更好服务40万青少年健康成长,共青团贵州省委创新模式、理念和机制,于2019年6月启动实施了“希望工程・陪伴行动”,通过聘请专业教师或派遣志愿者,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各类特色陪伴项目,努力使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导他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像天菇小学一样,全省各地在实施“希望工程・陪伴行动”过程中,结合实际,依托“希望小课堂”等平台,开展了各式各样活动。

  遵义市播州区在紫薇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教育,帮助孩子们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苟坝是一个红色圣地,这里有一座红军马灯陈列馆。其中的一盏马灯,有着特殊意义……”播州区播南街道马桥小学学生王姿润在分享会上讲述了去苟坝参加研学旅行的所见所闻,赢得全班同学掌声。

  在从江县丙妹镇银新社区,省跳绳协会用三个月时间让小朋友熟练掌握花样跳绳动作。思南县丽景社区借助县融媒体资源开设播音主持小课堂,很多小朋友对播音主持产生了浓厚兴趣。

  一个个小活动,一个个小课堂,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乐趣和快乐,不再孤单。截至今年10月,全省共开设179个项目点,累计开展陪伴活动6000多次,覆盖青少年近10万人次。

  项目取得成效,保障项目持续推进是个关键。团省委通过互联网众筹渠道,采取“线下+线上”众筹的筹资模式募集社会爱心资金。

  “陪伴是一个温暖的词汇,项目重点突出陪伴二字,让花儿与少年在温暖陪伴中扬起笑脸迎接五彩斑斓的未来。”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创新完善工作机制,通过项目开展实现公益项目由物质帮助向提升精神转变,由单纯项目实施向平台化运营方式转变,由传统的希望工程单次性活动开展向持续性服务转变,由精英式慈善向人人公益转变,让陪伴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