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大型“双标现场”……
你一定经历过类似这样的大型“双标现场”!
没错,总有人觉得:同样的信息,对自己和别人的影响截然不同。
比如,有的家长自己爱看武侠剧,却禁止孩子一起看,理由是怕孩子看多了打打杀杀,会产生暴力行为;
再比如,有的网友自己看到朋友圈的谣言会一笑而过,却觉得父母看后一定会受骗上当……
总之就是:
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更有判断力,更不容易被“洗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第三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森在1983年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人们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特别是说服性信息和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对“他”人的影响却不可估量。
换句话说,
人们在判断是否受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标”:高估自己,低估他人。
这种认识上的“双标”,往往也会影响行为。例如,当看到某食材紧缺的新闻时,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是否需要,而是其他人一定会去抢购进而使紧缺加剧,便也加入抢购大军。其心理活动通常是:我并不是受新闻影响,而是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只好“先下手为强”。然而,无论心理活动如何,最终的行为效果都是:更多人的抢购,加重了食材的紧缺,食材的紧缺又进一步加剧了抢购风潮。
知晓“第三人效果”,有助于纠正我们因“第三人效果”而产生的认知偏差、行为偏差。它提醒我们:别人也许不像你以为的那样盲目、没有判断力,你也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睿智、有主见;审慎地甄别信息,谦逊地对待他人,是和这个世界更好的相处之道。
摘自《中国中学生报》总第2507期 第7版
|